发布日期:2025-08-07 15:28 点击次数:81
武术圈有句老话:“脊柱不正,拳脚无功。”内家拳的奥秘,全在这条“大龙”上。脊柱似塔,上通脑神,下达尾闾,三十一对脊神经如蛛网密布,牵一发而动全身。真正的功夫不在蛮力,而在那股由内而外、如潮涌动的“掤劲”。
人不能貌相,拳也不能貌相。表象具有迷惑性,看着刚强,其实软柿子。看着松弛,其实豪横。说一个人刚劲大,手硬,可内在未必强,劲浮于表层,渗不进去。高手的强,由内劲引发,瞅准时机,陡然一刚,瞬间戳中。
说一个人柔,可不是懦弱。示弱者,未必真弱。扮猪吃虎的事儿,比比皆是。内家就是如此,实力不在外面,实力在里面,看不见,摸不着,看着风和日丽,突然狂风暴雨,过后风平浪静。
拳劲释放有一定规律。人总紧着,反倒没劲。人总想松,不知有一紧,也渐渐软了,掤不是软,要放松扩张。要么柔裹着刚,要么刚柔互变,都对,不能死把一头。招不是劲,招法蕴含功劲。
劲练出来,招自然好使。这就好比切菜,厨艺不行,莫怪刀不利。手上的灵性,都在心里,心灵手才巧。开始练拳,多用脑子,发现问题多是好事,不足暴露了,就想办法解决。
一旦搞通了,噢,原来这个理儿,心里有了数儿,身上有体会,再遇上,难不住你。好比说,手过不去,原来肩扛着呢,还没转腰。腰转不动,原来胯死性,裆劲不活。脚底下笨,原来腿僵迟,不会屈伸蹬旋。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内家高手打拳,看似动作舒缓,实则内腔如鼎炉沸腾。清末形意拳大师郭云深,冬日练拳时头顶白气蒸腾,旁人伸手探其小腹,触之如炭火炙烤。这便是“内动催外热”的实证,脊柱松活,肩胛开合间牵动周身筋络,尾椎如簧,一触即发。
民国时太极拳名家杨澄甫教拳,常让学生贴其背站立,学生只觉其脊柱微微蠕动,后背却如浪涌,将人轻轻弹开数步,正是“外静内奔腾”的掤劲真容。掤劲之基,在于“两开”:肩胛开则臂如环抱巨球,肋条开则劲似大坝泄洪。
八卦掌宗师董海川早年习武,每日以双臂撑开石磨盘转圈行走,磨盘重逾百斤,他却能借肋条开合之力,将磨盘甩如飞轮。其弟子尹福回忆:“师之双臂看似松软,实则肋如弹簧,一抖即发,十步外能震落树上积雪。”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此乃“开肋催臂”之妙,高手过招,胜负往往在肋骨一展一缩之间。胯骨是掤劲的发动机。形意拳“半步崩拳”之所以威猛,全在髋臼的瞬间扩张。尚云祥年轻时与友人试手,对方猛扑而来,他仅以胯骨微微一转,崩拳未出,对手已被髋臼弹抖之力震退丈余。
晚年他总结:“掤劲如网兜,松时似棉,紧时如铁,全看胯轴那一哆嗦。”现代武者若想练就此功,可效仿老辈单腿站桩,以胯带膝,如钟摆轻摇,久之自得“虚中藏实”之妙。
图片
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
杨露禅京城教拳时,某武将不服,突以长枪直刺其喉。杨不躲不闪,脊柱微旋,双臂如藤缠杆,枪尖距喉三寸竟再难递进。武将收枪时,反被其掤劲带得踉跄扑地,此乃“立架扩张”之效,看似不动,实则周身如充气皮球,触之即弹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